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距鷹潭市區20公里。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龍虎山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准的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龍虎山(包括龜峰)等六處風景名勝區組合申報]項目,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09年,龍虎山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里,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巖,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自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 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此外,龍虎山景區應天山象山書院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頓悟心學」 派的發源地;金龍峰馬祖巖是禪宗史上貢獻最大的禪師之一馬祖道早期參禪悟道的場所;仙水巖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龍虎山志·藝文》載:「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艷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重在加強對道教文化內涵方面的發掘建設,推出了以瞭解道教概況,領略道教祖庭的威嚴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線路;推出了以領會道教崇尚「無為、自然」核心思想的 「覽道教仙境」的「心」游線路;還推出了以探考張道陵創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線路,完善各項設施,採取多種措施,使「百神受職之所」、「洞天福地」的龍虎山抖落塵埃,紫氣升騰,納迎四方賓客,替天行道,禳災降魔,造福於民,被旅遊界譽為「道教朝聖游和第一遊」。

中國大多數的丹霞地貌由於地形高差相對較大,故以雄奇險峻為特色。而龍虎山屬於發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總體顯得秀美多姿。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也較為多樣,集中分佈在龍虎山和仙水巖景區約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景區內又有瀘溪河流過,將兩岸的丹崖地貌景觀串聯一體,也有碧水丹崖的特點。

龍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云:「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方圓 200 平方公里,境內峰巒疊嶂,樹木蔥籠,碧水常流,如緞如帶,並以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稱;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佈於山巔峰下河旁巖上,據山志所載原有大小道教建築五十餘處,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宮、正一觀、天師府、靜應觀、凝真觀、元禧觀、逍遙觀、天谷觀、靈寶觀、雲錦觀、祈真觀、金仙觀、真應觀等等,因屢遭天災兵火,大部分建築先後被毀廢,今僅存天師府一座,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雲笈七簽》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載其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歷代天師及《龍虎山志》稱之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靈都會」、「仙人城」之譽;為張天師後系世居之地,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龍虎山在江西貴溪縣西南部。其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謂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二謂據張陵故事得名。

1清婁近垣《龍虎山志》卷二云:「龍虎山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西南八十里之仁福鄉,……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名山。」

2後說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識見。道教稱其為第三十二福地,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仙人張巨君主之。」

3龍虎山是天師道發展至龍虎宗時張陵後嗣世居之地,是龍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該山以張陵後嗣入居最早,據天師道士稱,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永嘉(307~312)間已赴龍虎山,即龍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師道演變為龍虎宗在三國或西晉。此說疑點很多,缺乏佐證,很難當作信史。從古碑刻文字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張天師廟,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二十一代張秉一,此見五代南唐陳喬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龍虎山張天師廟碑銘》:「道之將行,必先於崇奉,乃詔執事建天師新廟於信州龍虎山。……二十一代張秉一,體備清和,氣凝元寂,鉤深致遠,……再光先構,不亦宜乎!」

4從道教資料看,龍虎山最早的道教廟宇是唐會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觀,最早居龍虎山的張陵子孫為第二十代張諶,此見婁近垣所撰之《龍虎山志》卷二。該卷《上清宮》條稱上清宮原為「第四代天師自漢中歸龍虎山(所)建傳菉壇,唐會昌中,賜額真仙觀。」5卷六《張諶傳》曰:「二十代諶,字子堅,唐會昌中,武宗召見,賜傳菉壇額曰真仙觀。」6張盛建傳菉壇不盡可信,張諶時武宗賜額傳菉壇,似近史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