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387資訊網's Archiver

ixcrtiwws5968 發表於 2013-2-15 06:13

傷寒病人的飲食調理

傷寒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對人體健康威脅很大。患了傷寒除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外,合理的營養與飲食,對增強病人的抵抗力、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減少合併症的發生,早日恢復健康,都極為重要。
    傷寒病人由於持續高熱,蛋白質分解加強,身體消耗很大。有人計算:在傷寒病的嚴重階段,每天可減少體重500克以上。故應補充高熱量、多營養、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成人每天至少從飲食中攝入熱量2500-3000千卡,如食欲欠佳,也要保證供給2000-2400千卡為宜。其中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0%以上,蛋白質可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克補充,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和豆類蛋白應占40-50%,以利於組織的修復和增強抵抗力。脂肪在無腹瀉的情況下,每日可供給60-70克,植物性脂肪與動物性脂肪的比例,以2?1較為合適。水分對傷寒病人的補充也非常重要,要鼓勵病人多喝些湯水,如米湯、菜湯、蜂蜜水、果子水、蛋花湯、肉湯、藕粉、大米粥等,一般每日在3000毫升左右(包括飲食中的水)。此外,還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特別是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
    在患者發熱期間,一定要給以容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採用少量多餐的進食方法為宜,每隔2-3小時吃一次,每次200-250毫升,一般在退熱5天左右,可逐漸增加食量,可吃無渣半流食物,如稠米粥、軟米飯、雞蛋掛麵、肉末細麵條、薄餛飩皮、嫩菜末、菜泥等。病人有脹氣或腹瀉時,注意少吃或不吃牛奶、豆漿和蔗糖等食品。退熱10天後,視病人的精神狀況、食欲和消化能力靈活掌握,適當調整飲食的質與量,逐漸改為正常飲食。
    傷寒的主要病變在小腸,由於小腸淋巴結增生發炎、腫脹,黏膜表面隆起,特別是在發病後的2-3周,往往易引起潰瘍,飲食稍不注意,就可能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而危及生命。所以在此期間,病人要格外注意飲食,禁忌一切堅硬、生冷、油炸和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和有刺激性的調味品;更不要暴飲暴食。要時時注意病人的病情變化,特別是病人突然劇烈腹痛、大便呈黑色或直接便血時,多半是發生了腸出血或腸穿孔,要立即報告醫生並暫停一切食物和飲料。
    總之,對所有傷寒病人,從發病一直到恢復期(約一個月左右),自始至終都需要注意飲食,以免發生意外。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